“掼蛋”中的学问

2024-05-19 02:58

1. “掼蛋”中的学问

1、
  
  
 晚上同事说打回“掼蛋”,本不想打,但是大家说只打到八点,所以还是参与了。
  
 “掼蛋”是最近三四年才流行到家乡这边,不过也还是年轻人打的比较多。年龄稍长的主要还是玩“斗地主”和“炸金花”。
  
 学会“掼蛋”也有好多年了,最初是从合肥那边打过来的,三四年前每次和朋友出去玩都要玩几盘。我第一次在学校玩的时候还没人会打,还是我把他们教会的。但不知道从哪刮来一阵风,不到半年时间,只要出去聚餐,那首先得先来一盘“掼蛋”。有句俗话说“饭前不惯蛋,等于没吃饭”。这也是这两年流行于年轻人的重要原因。
  
 2、
  
 “掼蛋”最早起源于江苏淮安,百度了下来历 : “‘Guan’就是‘掼’,是动词,有‘摔’、‘砸’的意思。‘掼’,来源于农活中一个动作——‘掼麦把’。”以前,生产队队场上有十多个刻有深槽的石磙子,小麦收割后,人们三五成群围着石磙,把扎好的麦把朝磙子上打过去,这样麦粒子就很容易从秸秆上脱落,这就叫“掼麦把”。而在掼蛋游戏中,同时出几张牌的人,兴奋时多表现有掼甩的现象。有时候高兴起来,人们会把牌举过头顶,重重地砸向桌面,像极了“掼麦把”的架势。。
  
   “GuanDan”中的“Dan”,最初形成的时候,每当人们打出威力巨大的“炸弹”,动作就变得很有激情,砸得啪啪作响,就像飞机扔炸弹一样。所以,“Dan”应指火力凶猛的炸弹,“GuanDan”实为“掼炸弹”之意。但由于当时对“掼弹”的叫法没有文字记载,后来也没有人进行过研究,以致这个“弹”后来竟演变为鸡蛋的“蛋”。(以上文字来自百度)
  
 3、
  
 “掼蛋”最初只在淮安地区的一种扑克打法,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风靡大江南北?
  
 以前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没有认真去研究。虽然会打,但也只限于偶尔聚会的餐前玩玩。之前在私立学校,每天从早到晚也不可能去打牌。现在时间多了起来,住校的老师也比较多,晚上大家没事就想玩玩。我一直试图抵制一切“打牌”游戏。因为我很少玩,也没多少瘾,什么玩法都知道一点,但是都仅仅了解皮毛,一般打牌肯定以输为主。
  
 今天脑子里居然蹦出,“掼蛋”不就像人生一样吗?突然觉得自己好有才(鼓掌!点赞!)。
  
 4、
  
 第一,人生如牌。
  
 “掼蛋”用两副牌,一共108张,四人打,每人27张。洗牌,抓牌。到你手上的拍可能是一手好牌,也可能是一手烂牌。无论好与烂都是注定的。好比人生,有人出生就含“金钥匙”,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而有人可能出生便带走残疾。
  
 “人生如牌”,不论你拿到怎样的拍,你要打下去。同样,无论你拥有怎样的人生,你要活下去。
  
 第二,合作才能双赢。
  
 “掼蛋”最重要的就是双方的合作。“掼蛋”由八十分”和“跑得快”结合而来。“跑得快”的玩法就是要争“上游”,而“八十分”则考验双方的配合。掼蛋结合两者,要想赢不能光顾自己,只有两人都赢才是“大赢”。
  
 生活中不也如此吗?讲求团队合作,现在这个社会,已经过了单打独斗的时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合作才行。
  
 这个合作体现最明显的便是要学会“牺牲”。很多时候,当自己的牌没希望打上游的时候,必须想办法让对方有机会赢。即使自己手上是连牌,也要拆开,想尽办法让对方“跑牌”,只有获得“头游”,就是胜利。
  
 那么工作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果能懂得“牺牲自己,得以最后的胜利”,那才是真正的赢家。
  
 第三,会算牌才能赢
  
 打牌的高手一般都可以根据已经打出来的牌来计算每个人手上还有什么牌。不仅打牌,下棋也是如此。一般对于这样的人,我都是“膜拜”的。我从来没记过牌,因为真的记不住。所以打牌一般都是输。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人太牛。也因为如此我才哭的“掼蛋”是可以开发智力的,脑子得不停的运转才行。这也是“掼蛋”被某小学当做“校本课程”的重要原因吧。
  
 人生不也如此吗?“会算的人生”并不是去“算计”,而是一种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规划,就好像知道每人手上的牌一样,这样“打”起来才能胸有成竹,人生才能更好。
  
 第四,学会打破常规
  
 如果“老司机”带着小白打牌,正常情况下小白会被“骂”的很惨,因为不会出牌。会出牌就是按照一定的套路,但是有时候小白也会来一次大翻身。为什么呢?因为小白不懂规矩,胡乱出牌,正是这种“打破常规”,让对方猜不出你的意图,可能反而得以取胜。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思维僵化、条件反射,如果适当的时候尤其当发现走入困境时,何不尝试“打破常规”,甚至逆向思维去考虑问题,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五,以心理战术取胜
  
 “掼蛋”除了靠合作,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心态一定要平和。无论手上的牌是怎么样的,都要做到“不显山,不露水”。如果有好牌,就表现的很得意;牌不好就表现的很沮丧,这样很容易被敌方看出来,就容易“暴露”。当然如果是故意放的“烟雾弹”那么另说。
  
 工作中,尤其是与对手谈判或者去谈合作,不能让别人看出你的“软肋”,让对方无法琢磨才是取胜的关键。生活中更是如此,只有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处事不惊。
  
 6、
  
 “掼蛋”中的学问不止这几点,只是今天只写了这么多。内容有点杂乱,先写个初稿,之后再做进一步修改。

“掼蛋”中的学问

2. 有谁知道网上掼蛋游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吗?

这是我找到的资料!
在很久很落后信息传播很慢悠的那个年代里,人们的娱乐活动主要就是麻将游戏其次就是扑克游戏。当中名叫“掼蛋”的这样一款扑克游戏,更是受到了很多的淮安人民的喜爱。

据说,掼蛋是由充满智慧的淮安人民在80分与跑得快的基础之上创新而来。其实完成这一过程使用的时间是漫长的。那时候,不管是乡村的田野上还是家里的老房子都能够看到大人们在玩掼蛋是身影。

有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的变迁,掼蛋成为了淮安当地最流行的游戏也是最有文化内涵的娱乐活动。在当时,如果说一个人不会玩掼蛋。那么肯定会受到无数的人的鄙视,就像是现在的人不懂高科技不懂玩电脑一样。

我是过来人,亲眼见证了掼蛋的成长。其实就是因为小时候不懂玩掼蛋受到了别的小朋友的欺负与谩骂。于是就决定一定要不惜任何代价的学会这样的一款游戏,而且我还要获得大赛的冠军!
你也可以官方网了解

3. 蛋民的民俗文化

 广东疍家人的母语为汉语粤方言(疍家话),语音与粤语广州话很近似,但有一些独有的词汇。广东疍家人讲粤方言,被称作“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等。由于他们经常生活在游船上,他们的脚同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略有差别,因而得一矮化称谓“曲蹄”福建疍民母语多为当地的闽语。福州疍民讲闽方言,福建闽东称福建疍民为“曲蹄”、福建渔民。 广东的水上疍家人有一种自娱自乐的一种渔歌文化-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叹家姐。早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带(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为调剂生活,增加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主要用独唱、随编随唱、对唱等形式歌法。 可惜这种文化濒临消失,原因这种文化只有年事已高的水上人懂唱,但在广东中山坦洲仍有人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流传广泛,曲目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渔歌唱法文化。

蛋民的民俗文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