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论述商业银行如何保持流动性?

2024-05-06 00:34

1. 请帮忙论述商业银行如何保持流动性?

通过利率调节调控经济。
通过金融产品债券基金等搞活资本。
进行存贷款促销。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继续表现疲弱,系统性风险的各项指标依然没有好转。    这场始于美国房价暴跌的信贷危机已经触发全球经济“恶性循环”,经济增长放缓周期将进一步延长,次级贷款损失万亿美元。美国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商业银行经营要遵循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原则中,流动性处于关键的地位,资产流动性管理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巴塞尔协议和现行的监管规定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对银行业的要求虽然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并未强调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现在,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流动性风险带来的代价是惨重的。因此,中国银行业应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即使是在目前存贷比都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应做好充分准备,完善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情况下的流动性管理工作。    一、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加剧了银行业资金回收的困难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金紧缩,从而引发其对外放贷更加谨慎,贷款总量也由持续稳定的增长转为呈现出近年来首次大幅减速的趋势。据美联储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美国商业银行对国内工商业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约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放贷紧缩使得美、欧等国的进口商融资难度增加,资金周转情况比以前明显恶化,而对我国出口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国外进口商的偿付能力下降,货款收回的风险加大。据调查,信用较好的进口商在过去交货后20~30天内会将预付款以外的货款结清,但自金融危机以来,付款周期普遍延长到了40~50天。这极大地影响了出口企业资金流动性,甚至波及国内供货商,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影响到我国银行资金的回收,加剧了资金回收的困难。    另外,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发展减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1月份当月我国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企业尤其是对危机的严重程度没有准确预测的企业,生产的大批产品出口无路,库存积压,占用了大量资金,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银行资金回收更加困难。    (二)金融危机加大了银行资产结构单一的风险性    1.银行资产组成方面    从资产组成看,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现金包括存放中央银行和存放同业、托收未达的现金等。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固定资产流动性最差,现金资产的流动性最强,贷款和证券视期限和性质而具备不同的流动性。一些针对基本客户发放的短期流动性资金贷款,虽然期限较短,但往往不具有流动性。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大部分表现为贷款,结构单一,基本没有流动性二级储备,一级储备的大部分又滞留在中央银行里,银行很难根据流动性需要,随时抽回,做自主性调剂。雪上加霜的是,金融危机导致银行的贷款回收难度加大,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银行资产期限方面    从资产期限上看,由于信贷资产占据了资产的绝大部分,该部分的资产的期限结构对商业银行的中长期流动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中长期贷款增加、短期贷款收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一方面,金融危机使企业的经营进入一个“寒冬”阶段,货款回收困难,企业在短期内都不可能筹集大量资金,而有可能靠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过冬”;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行业骤然降温,国家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支持房地产消费。结果,个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并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是不断上升的。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发展进程有所放缓    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一种既矛盾又互相促进的关系,金融市场越发达,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竞争就越激烈,对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就会越困难,但从流动性来源来讲商业银行可以更加容易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取得流动性资金来源和变现自己的流动性资产以弥补自身流动性不足。    之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远远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金融危机使我国的政策制定者更加偏于谨慎,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发展进程有所放缓,束缚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二、银行相应对策分析    (一)透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的目的    宏观经济顺应经济形势适时的调整,是避免经济和金融市场过度波动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的救市举措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走势和最新变化,努力应对并化解次贷危机风险和负面效应,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关键还在于及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救市和治市,包括建立平准基金或暂时以汇金公司代行平准基金职责,财政政策刺激方案,以减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冲击。银行业要及时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抓住调整的实质,以预测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走向。    例如,面对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随后面对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央行又加强对货币政策工具调整的力度,自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也相应调整;自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中央银行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调控货币供给。利率和准备金率的“双降”表明政策操作已经由“防通胀”转向“保增长”。上述降息举措无疑放松了银根,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配合全球央行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房地产等资金链紧张的行业无疑是“雪中送炭”。这一货币政策的调整也预示着未来一系列政策调整的开始,包括减税刺激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降低印花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等财政政策的出台。    (二)加强预警    针对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现状,金融机构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    首先,外汇管理方面。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要实时关注手持主要外汇的汇价变动情况,必要时通过调整资产组合的种类或者比率及时止损。    其次,抵押信用债券市场方面。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保持对相关风险的敏感程度,及时评估,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相机抉择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再次,对国际游资的关注方面。金融机构应该对国际游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保持警惕,关注其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的加大,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另外,也要注意美元反弹后游资回流美元市场导致国内资产价格下降泡沫破灭的风险,合理分析和判断利率、汇率走势,为把握投资和交易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能力    作为银行自身,强信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能力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要充分利用社会征信系统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在评估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银行系统的相关规定,避免任何“地下贷款”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不良资产比率。    2.推行资产证券化、改善资产结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银行业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这一要求下,资本充足率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很大问题。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结构单一,资本补充渠道狭窄,在暂时不能有更好外来资本补充渠道的时候,推行资产证券化,不实为降低资产整体风险权重的有效方法,能相对提高资产充足率,同时对盘活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也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最大因素就是个人住房抵押信贷的高速增长,加上国际游资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对银行房信资产价格的潜在影响,建立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关的法律法规,稳步推行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是实行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良好开端,也是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改善资产结构的有效方式。

请帮忙论述商业银行如何保持流动性?

2.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基础是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能力的估测,而其核心就是流动性供给的满足和支持,因此只要满足和维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供给,就可应对流动性风险,以下从两大方面采取措施:
  一,从资产方面满足和维持流动性供给措施。
  1,建立多层次的准备金资产;
  2,控制和调节商业银行内部的资产结构,以结构对称,偿还期对称和分散化原理为指导,注意短,中,长期的资产在数量上的合理配置,建立内部资产的自动偿还机制;
  3,实施资产证券化等流动性金融创新。
  二,从负债方面满足和维持流动性供给的策略。
  1,增加商业银行的主动性负债,主要方式有同行拆借,转贴现,转抵押借款等;
  2,实施负债的多元化,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三,其他方面。
  1,商业银行可通过提高其自身的电子化水平,完善其银行服务功能,大力开展中间业务来提高流动性。
  2,发行长期债券扩充附属资本或发行股票充实资本金等方式课暂时提高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及时应对流动性风险。
  3,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风险沟通与报告机制,以确保决策者随时掌握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以上就是我所学的知识了,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3.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

首先完善流动性调控工具组合 管理金融体系流动性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也是货币政策实施以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主要手段。在长期的实践中,尤其是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为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各国央行已在传统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较为完善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体系,包括如常备借贷便利(SLF)、定期标售便利(TAF),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等等。拓展资料:一、1、存款成本率下降主要发生在国有行,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存款利率继续上行。国有行派生存款相对充足,通过货币政策传导带来负债成本改善,而其他类型银行派生能力较弱,难以改善负债成本。2、在防风险和严监管下,结构性存款快速压降,6月以来银行开始依赖同业存单补充负债,最近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已经超过了MLF利率。2020年1-4月在资金面宽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显著上行,这是商业银行补充负债和调剂指标的重要工具,但在5月央行严监管之后快速压降。结构性存款压降的同时,资产端增速仍然高企,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负债压力,所以我们看到同业存单发行的新变化。二、国有行、股份行发行占比提升。6月以来国有行、股份行同业存单发行占比明显提升,二者合计同比超过60%,已成为同业存单融资的主体。相应地,国有行和股份行存单余额持续增加,而城商行、农商行存单规模整体回落。这表明国有行和股份行面临负债的缺口。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国有大行结构性存款压降压力小于股份行,但是发行同业存单补充负债的需求并不弱。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

4. 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如何调整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金融创新是新世纪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开放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但是,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中,由于现实存在的监管滞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 
以美国为代表的住房领域的次贷危机的发生,所暴露的恰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深层矛盾,它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之间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没有金融监管制约的金融创新势必会带来灾难和不幸。金融创新须臾也离不开金融监管,否则金融创新就会导致金融风险。这从理论和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作出分析。 
第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衔接的,是一个统一体,是在国内宏观经济、财政与金融这样一个整体状况下进行的,因此不可以作绝对化的理解 
第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必须保持协调 
总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仍需要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所认识和挖掘,我们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协调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5.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提高流动性

摘 要:无论是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还是金融动荡时期,流动性问题始终是金融市场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金融危机的阴霾虽然已经逐渐的散去,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如何吸取教训,并提高自身稳定性---即提高流动性却成为我们在危机之后必须认真反思的问题。本文后金融时代的特征,和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何要提高流动性,以及如何提高流动性进行浅显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正文: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美国的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大动荡,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范围触及全球金融市场。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巧合,而是在当今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金融市场风险的暴露,在这场风暴的冲击下,发达国家大型商业银行破产倒闭,同时也明显的暴露出现代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巨大问题,使得在后金融时代,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变的更加迫切。具体看来,金融危机后,发达国际多数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紧缩的现象,对外放贷更加谨慎,贷款总量出现近年来首次大幅度减速的趋势。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出现需求萎缩现象,全球性的经济发展减缓正在蔓延,这无疑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
目前,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然而在后金融时代,全球经济面临的是相比于金融危机发生以前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金融危机过后,可以看到,道琼斯指数一夜间突破万点而且在持续攀升,其主要支柱便是金融股。新兴国家的大部分数据西安市美国经济正在好转,同时,在欧洲的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也同时也有相当大的收益。汇丰银行依靠亚洲业务收益将近30亿美元,而花旗银行的税前盈利也教上一年度增加1.9倍。总体来看,金融危机过后的春天已经渐渐到来,各个商业银行在走出低谷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开始思考对流动性风险经营监管的力度,并且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并有实效的解决措施。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当流动性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asset liquidity risk)和融资流动性风险(funding liquidity risk)。资产流动性风险也被称为市场或产品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为了获取足够的资金履行其支付义务,会产生影响日常正常运作或财务状况的风险。
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性
从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不够得当,那么所产生的危机是有全球的连带效应的。因此,在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重要的经营原则——营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中,流动性必然是关键。作为高负债运作金融机构,负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起伏要求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管理能力,因此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试想如果一家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流动性管理能力,那么很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在面对危机时,即便具有足够的清偿能力却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最终导致破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流动性问题展露无遗。
商业银行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管理流动性风险此次的金融危机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商业银行应该保持高利润和长期盈利之间的协调,不仅要保持流动性,还要能够保证一定的盈利水平。因此,首要措施就是建立准备资产制度。第一级准备资产应该包括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主要是银行的库存现金、同业存款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二级准备则要保证盈利性,也就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流动性较强的有价证券。这样一来,良机储备均为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同时也能做到保持资产的合理比例,使得在不违背商行营利性这一基本出发点的基础上,有效规避了流动性风险。
其次是建立合理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贷前充分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商行根据评估水平来决定是否放贷,并在后期的程序中继续跟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商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又可以保持一定得资产流动性。
再者是灵活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面对短存长贷的资金状况,采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加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另外,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是商业银行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改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
另外还应该构建流动性管理组织框架。经过此次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一方面在经济稳定时期制定流动性管理策略,并且与商行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及业务发展策略相配合,另一方面应随时跟进各项流动数据,随时应对突发的金融海啸。
一场发达国家的次贷危机引发的是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这再一次警示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商行内部的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综合协调各类资金的比例、同时完善贷款人评估程序,同时指定完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制度,成为各国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
[2]金煜.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3]周逢民.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路径选择.2011 .金融时报
[4]陈竹友. 世界经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6]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提高流动性

6. 现阶段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分析,怎么实现的?

  (一)金融结构调整——银行业综合改革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内在原因

  首先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取代传统金融组织体系导致存差的出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系列金融法律颁布后,我国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基本确立。但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在这体系下,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直属的经济部门,分别履行不同职能,根据政府的计划安排承担不同的贷款业务。国家主要采取“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调配资金,实施其对金融的管理。宏观上,按照“贷款-存款=现金”发行,这三个科目就构成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科目。如果贷款大于存款,就称存在“贷差”,意味着流动性不足;如果存款大于贷款,则称为“存差”,意味着流动性过剩。1995年后确立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与传统计划经济下金融体系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建立了由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中央银行和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共同构成的双层结构。在这新的结构下,货币发行和各类金融机构缴存的准备金存款构成的“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核心。然而,构成基础货币主体的准备金存款是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的一部分,商业银行上缴准各金存款就意味着它不能将自己吸收到的存款用于全部发放贷款,于是出现了存差。

  (二)相关金融法律的制定决定了存差的必然出现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制度原因

  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我国于1991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关于商业银行贷款时应遵守的资产负债比例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应保有不低于25%的存差。但根据统计数据来着,我国贷款与存款的比例直到2004年才降到75%以下(2003年为76.4%, 2004年为73.8%)。事实上,贷款与存款的比例规定是一个全球金融界的通则。下表将我国存贷款比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

  表:2006年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和美日存贷款比例

  国家
  中国
  美国
  日本
  印度
  泰国
  巴西

  存贷/贷款
  66.58%
  64.24%
  64.05%
  63.89%
  65.36%
  66.53%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IMF数据资料以及各国年度金融报告、银行业报告与统计年鉴整理而来。

  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存贷比的下降在同类新兴国家中并非罕见。事实上,我国的存差在与美日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的数据比较中仍然稍高。因此,银行业存差的出现并非危机信号,而是我国金融体系向现代化、国际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三)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加强是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推动力

  传统金融组织体系下,央行以计划为核心,通过下达指标来控制贷款规模,从而控制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了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业绩考核既不与风险挂钩也不与回报挂钩,只与贷出的数量挂钩,这使得商业银行大规模放款成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次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1997年,人民银行颁布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和《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逐步推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2002年,我国银行业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加强了对贷款风险的审核力度。同时,股份制改革后的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的产权载体,自行承担贷款的风险和损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信用”已不复存在,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必然秉持审慎原则,导致贷款规模的下降。

  (四)外资持续流入引起的多倍存款创造和对国内信贷资金投放的挤出效应是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诱导原因

  2002- 2004年期间,我国每年引进外资规模一直超过500亿美元,2006年更是超过了一万亿美元。随着外资流入规模的持续增加,外资从旱期对中国国内资金存在的挤入效应逐渐转变为挤出效应,这一点己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江小娟(2006)。外资的流入除了直接增加企业外部资金来源进而代替银行贷款外,还因中央银行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需要,频繁干预外汇市场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并通过银行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引起金融体系中因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加剧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过剩压力。

  (五)资本市场的发展使银行资产迅速分流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一直是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渠道。随着股票市场以及债券市场的发展,有些优质企业得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代替。2006年全国股票融资总量为2246亿元,比2005年增长113.3%,而今年1-9月最新数据显示:股票市场融资总量达到了3568亿元,是2006年全年的1.59倍。企业债券融资总量为2266亿人民币,增长12.74%。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整个金融资产从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银行贷款也不再表现为稀缺资源。

  (六)金融创新严重不足是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主要以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等传统形式投放于企业,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时,在以综合收益为还贷来源的风险控制理念卜,贷款发放似乎也不是难事;而当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时,按传统思维进行的贷款投放就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此时,如果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不能寻求新的信贷替代品种和贷款增长方式,如若资金产品及技术创新不力,分业经营等政策限制导致资金运用渠道有限,资金运作效率较低,那么当存款大幅度增长时,流动性过剩就在所难免。

  三、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潜在风险分析——我们如何理解?

  (一)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生存压力增大

  大量存款滞留于银行间市场或中央银行和债券市场,会导致银行资金收益率大大卜降,比如,中国一年期货币市场利率一度降至1.1%,远低于银行资金成本。在2006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广义贷存比(各项贷款/各项存款)降到了63.14%左右,除去8.5%的法定储备金,有约24.5%的存款资金投入到了以下几项资产:一年以上的债券、一年以内的货币市场工具和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据估计,仅此一项商业银行收益损失就达到286.39亿元人民币。

  由于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出现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成本明显上升。比如,2005年7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94242.91亿元,其中定期存款32156.39亿元,占比34.12%,同比上升了3.15个百分点,比2005年年初上升了3.26个百分点。据估计,由于存款定期化使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从1.25%-1. 35%提高到了1.27%-1.38%,商业银行总体存款成本增加在54.2亿元至81.3亿元之间。但这些存款成本增加却难以经由贷款投放产生收益。从2005年9月21日起,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按年计结息改为按季度计结息,结果是商业银行在贷款尤其是优质贷款上的利率定价处于很被动的地位,在激烈竞争的存款市场上对存款利率的定价则同样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我们粗略计算后发现,中国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引起的利润损失至少5645亿元,最高达14507亿元,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至少损失4235亿元,最高损失达10890亿元。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被进一步放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信贷危机

  为了减少存款过剩带来的损失,银行将被迫把资金投放到风险较高的企业和投资项目,使得企业出现过度投资,引起资本收益率和企业还本付息能力大大下降。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还会助长经济低水平重复扩张,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等结构性问题。因此,短期内大量增加贷款来提高银行收益,解决存款过剩问题,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狂热,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

  2002-2006年期间,中国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高于美国银行,但其净利差收入远远低于美国的银行,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远远高于美国银行。安永(Ernst and Young)会计师事务所估计,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坏帐超过9110亿美元(约合7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中国官方在2006年3月公布的1640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坏帐高达3580亿美元,几乎是官方公布的3倍。而另一些咨询机构认为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至少在3000亿美元至5000亿美元之间。由于中国商业银行近50%的贷款资金掌握在不到1%的大客户手中,平均每个大客户的贷款金额为5亿元左右。银行存款过剩会引起商业银行贷款进一步向大客户集中,引发银行风险积聚,最后由银行为大企业买单。

  流动性过剩还会促使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在价值重估以及财富效应的推动下,贷款者的信用会出现高估,使得信用审查变得相对容易,较低信用级别的潜在贷款对象可以方便地获取贷款,从而潜在风险隐患。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反方向的变化,便会直接导致债务人资产的缩水,出现债务人信用条件的恶化,加上债务关系的相互关联,形成债务风险的连锁反应,从而酿成更为严重的信贷风险。当资产市场占经济总量达到相当高的比例时,资产泡沫可能破裂,导致大量的债务人破产,通过信用风险的相互关联,便容易产生严重的银行危机。

  (三)    大流的流动性累积资产价格泡沫,导致资本市场间接冲击商业银行体系

  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金也会被迫以各种形式绕开政策限制向资本市场进入。但对我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体制远不完善、不良贷款依旧严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贸然将商业银行资金推入股票市场,不但不利于股票市场优胜劣汰法则起作用,而且投机性极强的中国股票市场还会诱发商业银行新一轮不良贷款的出现。

  四、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我们如何操作?

  我国银行体系当前资金相对充裕,但投资和消费需求相对储蓄的增长显得并不旺盛,资金运用的不充分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商业银行自身的赢利能力。然而,以“存差”衡量的流动性过剩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有其独特的决策依据和必然性。其出现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存款准各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的加强、银行贷款结构的调整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又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关于政府财政角色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出现的。因此,现阶段银行业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尚不至于引发对经济危机的预期,重要的是在避免盲目投资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资金运用渠道,防范较高流动性对经济的不稳定性的冲击。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汇率的市场化

  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可以使央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收缩市场货币总量,有效解决银行体系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过渡则使外汇由国家集中储备转为向民间分散储备,减轻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压力。另外,对贸易和引进外资等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从而解决流动性过剩。

  (二)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水平,加大金融创新的广度与深度

  面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提升综合经营水平,才能在服务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山于一些优质企业有着良好的声誊,融资比较便利,而且成本较低。因此,商业银行目前使用多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己经不适应客户发展的需要。对此,当务之急是首先推进金融产品向综合化发展,在产品创新上卜功夫。要充分利用目前国家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机遇,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和工具,按照先一般产品再衍生产品、先资金业务再资本业务的顺序,全而发展金融产品。同时,还应把目前只注重融资领域的金融服务向史广泛的方而发展,力争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以便能够为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服务。

  另外,商业银行还应加大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开发多种金融投资工具。一方面,创新金融市场,着力拓展资本市场,培养机构投资者并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在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配置机制,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另一方面,创新金融产品,使多余的流动性转向新的投资方式,避免造成资本市场泡沫。例如创造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另外还应大力发展理财业务,不仅可以有效分流各类存款,从而大大降低银行业的流动性压力,还可以打破现有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经营模式。

  (三)加快信贷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群体

  在大公司、大客户离银行渐行渐远,对银行依赖性降低的情况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有必要调整发展战略,调整信贷业务结构,重点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客户能够提高银行收益,避免资金和资产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型企业,降低对少数企业的依赖性。同时,中小企业市场空间巨大,发展中小企业能够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丰富和完善客户群体,从而成为银行未来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在发展中小客户问题上,一是改革信贷模式,调整信贷流程,根据中小企业特点调整企业审查方式、还款能力分析方式和担保方式,提高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服务效率;二是根据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不断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创新。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创造出不同的金融解决方案。

  五、解决流动性过剩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我们如何着眼未来?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需要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实施转型,对于目前处于转轨和市场开发时期的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转型需要观念史新,需要有良好的内部环境。转型本身同样也而临挑战,因此要搞好转型必须要处理好各金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解决流动性过剩为目的业务转型,首先需要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进行大的调整。从当前转型的路径来看,降低信贷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降低信贷业务在整个授信业务中的比重,降低公积金贷款在信贷业务中的比重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需要调整的业务正是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收益来源的部分。调整就意味着银行要减少盈利性较高的传统业务,这样势必影响银行当前的利益,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降低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是必须的。

  (二)处理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经营模式的转型,需要新的体制、新的流程、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手段。转型的关键在于金融创新,但创新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败的可能,而且创新也会有风险。相比而言,开展传统业务、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的风险性史低,因此,我们要对承担风险的创新行为实施鼓励,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处理好综合化经营和分业管理的矛盾

  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挑战,必然要利用资本市场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品、电子金融等新的渠道与服务来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但在当前监管环境下和严格的分业管理,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严格限制的约束条件下,对商业银行的转型会形成巨大的挑战。因此,应当处理好综合化经营和分业管理的矛盾,处理好鼓励银行创新和加强监管之间的关系。为此,一方而,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另一方而,监管部门要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采取国际上可行的办法,稳步推动混业经营的合法化。此外,在立法上,应考虑未来综合化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以及国际金融法规的惯例,立法应具有前瞻性。

7. 当前金融市场流动性发展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目前总体来看,我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基本平稳,综合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所下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增长的韧性增强,生产面指标稳中向好,总供求更加平衡,增长动力加快转换。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比去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1-5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2%,比1-4月份回升0.4个百分点。1-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2%,保持较快增速。新动能增长较快,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7%和8.2%,增速分别比1-4月份加快1.8和0.3个百分点。5月份,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增长12.6%,比去年同期高5个百分点。消费平稳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稳步增强。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强,将保持平稳健康增长的中长期良好趋势。

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走势,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加强形势预判和预调微调,加强监管政策协调,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积极有效应对可能的外部冲击,稳定市场预期,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前金融市场流动性发展如何?

8. 商业银行补充中长期流动性重要手段

发行股票和债券是商业银行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改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 拓展资料:一.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的区别1.发行主体不同:债券筹资发行主体可以是国家、政府、社会团体、上市公司等;而股票筹资发行主体只能是上市公司。 2、偿还性不同:债券筹资需要发行主体偿还本金、利息等,股票筹资不需要偿还本金。 3、成本不同:债券筹资所需要的成本较高,股票筹资所需要的成本较低。二.什么是股票融资:是指资金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借助股票这一载体直接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资金供给者作为所有者(股东)享有对企业控制权的融资方式,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增加融资渠道,它的优点是筹资风险小。 三.什么是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一样,同属于直接融资,而信贷融资则属于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需要资金的部门直接到市场上融资,借贷双方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而在间接融资中,借贷活动必须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由银行向社会吸收存款,再贷放给需要资金的部门。 四.股票融资优点:筹资风险小。由于普通股票没有固定的到期日,不用支付固定的利息,不存在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股票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发行股票筹集的是主权资金。普通股本和留存收益构成公司借入一切债务的基础。有了较多的主权资金,就可为债权人提供较大的损失保障。因而,发行股票筹资既可以提高公司的信用程度,又可为使用更多的债务资金提供有力的支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